菽就是豆子。
采菽,实际上是‘菽采’,意思是‘被豆子采集’——更准确的描述,这个词是巫师们在构建咒式时使用的一种起兴,‘菽’代指猎手,‘菽采’就是‘狩猎’。
隐喻让豆子去狩猎。
整道咒语脱胎于早期巫师们使用的‘撒豆成兵’,经过一代又一代巫师简化调整,将原本复杂的科仪——比如设坛、诵经、画符、步罡,等等——集成进‘豆兵’的炼制过程中,极大简化了整套法术的流程。
使用时,只需要通过简单的‘采菽’咒式激活,就可以很轻易的施展出原本属于高阶咒语的撒豆成兵法术。
郑钱的‘豆兵’是他自己炼制的。
他在三有书屋里寻找先生遗留的痕迹时,意外发现一本东晋时期的大法师郭璞——相当于现在的大巫师——撰写的《郭公方言》,里面记录了豆兵的炼制方法,当时书页间夹了一张便签,上面有先生留下的对郭璞的豆兵进行改进的方式。
简而言之。
先生使用了类似他将郑清‘改造’成禁咒的方式。先选取一张符合要求的符纸,在上面绘制出基本的豆兵咒式,符文绘制成功后,符纸就会自动蜷曲成豆。
此时生成的豆兵根基薄弱,其实更应该被称为‘纸兵’。
而后使用短小犀利的‘鸡距笔’,用混合相应灵兽血液的朱砂,在豆子表面绘制新的符文。比如使用加了龙骨粉的朱砂,在豆子表面绘制‘金刚符’,可以令其坚不可摧;使用添加了毫麻草汁液的朱砂,在豆子表面绘制‘通灵符’,可以增强豆兵与驱使者之间的联系;使用混杂了白鲜细粉的朱砂,在豆子表面绘制‘回春符’,可以提高豆兵的自我恢复能力。
等等。
每绘制完一道新符,就把豆兵置入用拉普拉塔水(一种强效中和剂)与帝流浆混合调制的溶液中,于月光下静置一晚,然后豆子表面的符箓痕迹就会被吸收,豆子表面重新变成空白,可以继续绘制下一道符箓。
如此反复,理论上,这样的豆兵可以无限‘叠加’,拥有极高的成长潜力。
当然,这样一来,制作豆兵的‘基底’——也就是选取的第一张符纸——就非常重要了。
郑清最初使用普通的黄符纸制作,但这样的豆兵,叠加三五道符文后,豆子表面的符箓就再也无法被吸收。如果继续强行绘制,豆子就会直接崩毁。
然后他使用鱼皮纸、兔皮纸、羊皮纸、乃至龙皮纸,等等,效果也是差强人意。
一方面,使用兽皮纸,蜷曲成豆的个体会很大,比如使用符纸时